巧婦的纖維工藝與黃麻復育

2023/05/26 陳 文彥
閃耀金黃光澤的黃麻纖維
閃耀金黃光澤的黃麻纖維 宋小海攝影

原先從事花藝與園藝治療的陳怡君,在婚後與先生從雲林返回學甲定居,也為了育兒成為全職的家庭主婦。當從職場的婦女轉換成「媽媽」的身分,雖然日常只需整理家務與帶小孩,看似不用為其他生活營收煩惱,但也相對弱化了社會連結度,也可能失去在經濟上的話語權。若有重回職場的意圖,也會在兼顧家庭與工作上承受兩方的觀感與壓力,這種難以言說又壓抑的氛圍,令陳怡君感到十分糾結鬱悶。

某次因為參加織布工作坊的機會,在三個小時的體驗時間中,陳怡君專注在紡織過程的當下,彷彿形成了一個專屬自己的慢活時空,將身心的壓力紓解釋放,讓她深刻感受「找回自己」的舒適感,也促使她於五年前成立巧婦織布工藝工作室,希望以織布與手工藝,幫助其他與她一樣需要支持的婦女走出家庭,重新獲得自主的價值。

陳怡君 巧婦織布工藝工作室
陳怡君-巧婦織布工藝工作室 宋小海攝影

台灣的黃麻產業主要是配合糖業的需求而發展,在日治時期大約1934年開始大規模種植黃麻製作麻袋,中部集中於台中豐原,台中在地小吃「麻薏(muâ-í)」,其實便是摘用黃麻的嫩葉,因為不同區域的腔調而有麻幼(muâ-iù)、麻穎(muâ-ínn)、麻芛(wěi)等發音。南部的黃麻產區主要分布在學甲及週邊區域,當時學甲約有一百戶人家種植黃麻,採收期間可以看見田邊放滿了各家慣用的「獨門工具」。採收的農工不必支付工資,而是將可以當材燒的黃麻桿、販售黃麻纖維的收益為抵用;而剝皮後的黃麻桿芯十分柔軟,也是過去如廁拭紙的優良替代品。

當時台灣的製糖產業蓬勃發展,需要大量的麻袋裝運製作完成的蔗糖,因此家家戶戶種好的黃麻,在經過處理工序後分為六種等級,再由新營或台南的「布袋會社」依不同級等而出價收購,農家也會用來自作麻繩或其他製品。後期因便宜耐用的塑膠袋、尼龍繩出現,逐漸取代黃麻的市場,也讓黃麻產業失去競爭力而消失於時代之中。

黃麻為需要長日照的熱帶植物,在台灣的氣候能一年一產,約在春雷之後,遲至3月初要落土種植以吸收梅雨季的豐沛雨水,再視品種約有130至170天的生長期,於白露前採收。早期原生品種黃麻約可長到4公尺高,因長期沿用有性交配後的種子,出現矮化現象,後期僅有3公尺的長度;常用品種有台農1號、新豐青皮種,後期則有雜交出台南淡紅皮種。

黃麻採收
黃麻採收 陳怡君提供

黃麻纖維在經過時間氧化後,會形成金黃色的光澤,加上具有經濟價值,又稱「黃金纖維」!黃麻製作工序耗時費工,約可分為:粗麻、幼麻、精洗麻三種。人工剝取韌皮部的長條纖維進行「抽麻」後直接曬乾則為「粗麻」;若再藉由「刮麻」留下能用於編織的纖維則稱之為「幼麻」。若是抽麻皮後,直接泡水「漚麻」,則會成為「精洗麻」。早期會直接將黃麻整批放入天然的漥地中引水發酵,過程會產生濕沼的酸腐臭味,需天天注換清水,經過14–30天,藉由厭氧微生物發酵以軟化纖維與分解雜質,再以清水洗淨膠質與髒汙。

【製作黃麻纖維工序】

1、粗麻:抽麻皮→曬乾

2、幼麻:抽麻皮→刮麻→曬乾

3、精洗麻:抽麻皮→漚麻→洗麻→曬乾

清洗後的黃麻要經過多次「摔打」讓纖維條理分明,並用工具刮輾,讓糾結的細纖維更加梳順鬆張,也增加氧化面積,曬乾後的黃麻便能呈現柔順的質感與「銀白色」光澤,再經過一個月以上的氧化時間,才會轉成耀眼的金黃色。怡君笑說剛開始投入黃麻纖紡時,只能做出灰色且糾結的纖維,哪來的「銀白色光澤」?她便請早年參與黃麻產業的長輩親身示範工序,反覆觀察才發現這許多「鋩角 (mê-kak)​​」。

黃麻皮纏捲成綑
黃麻皮纏捲成綑 陳怡君提供

由於黃麻從生產、捻線、紡布到成品的成本較高,因此在產品推廣上,「巧婦」主要也分為兩種等級:一般平價的用品如提袋、布包等仍以進口的麻布進行縫製,當收到訂單後,便由團隊的夥伴依能力與時間各自認領生產;特殊規格的客製品與藝術品則多採用自製的布料進行創作。

陳怡君目前復育黃麻的面積約為30坪,主要作為體驗教育與黃麻保種使用;巧婦團隊也有11人,多為全職主婦,或是較為彈性工時的職業。她們透過在巧婦的合作與交流,重新調適自己在家庭中的定位、社會角色、生活樣貌,重新獲得自信與支持。而隨著社會型態變化,近年社區營造的著眼角度,也從強調產業產值,逐步擴及到對於婦幼、兒少、高齡者的關注,也讓陳怡君在團隊經營過程中,日益獲得更多單位的肯定,也讓社區女力有機會成為帶動地方創生的潛力。

浸水漚麻
浸水漚麻 陳怡君提供

學甲似乎一直與「植物纖維」的發展有千絲萬縷的緊密聯繫,除了近年陳怡君進行的棉花與黃麻復育外,在1960年代鹽分地帶「烏腳病」嚴重的時期,也曾是「鹹草」的重要批發地,是烏腳病患用以編織生計的重要植材;在黃麻沒落而轉作雜糧與玉米的今時,陳怡君也嘗試利用玉米葉、布袋蓮、酒瓶蘭、林投等植物進行捻紡與編織,希望能將在地的植物與農業廢棄物轉為可用資材,結合環保及食農教育,讓黃麻產業與植物編織能成為社區的特色。

巧婦織布工藝工作室
地址: 臺南市學甲區58號
FB: 巧婦織布工藝工作室

陳 文彥

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,曾任人間福報雙園讀報教育專員、遠景出版社及《鹽分地帶》文學雜誌編輯群、新營社區大學專案人員及講師、中小學校園多元課程教師、臺南市街頭藝人(視覺創意類),現經營博德山房藝文工作室網路粉專,從事傳統工藝、地方書寫、文化踏查、編輯彩繪、校園課程規劃等工作。

訂閱

訂閱台南通電子報,隨時隨地掌握在地情報

訂閱服務確認

已發送 Email 驗證信給你,請點擊信件連結以完成訂閱程序

訂閱失敗

暫時無法接受訂閱,請稍候重新嘗試
Cat

TAINAN TONE 正在徵文中,我們想要讓好的東西讓更多人看見!
只要是跟台南在地相關的文章,都非常歡迎向我們投稿

我要投稿

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服務與內容,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。若您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相關隱私權政策資訊,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及安全政策宣示

keyboard_arrow_u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