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山龍眼- 家。農場

2023/05/26 陳 文彥

福桂圓滿龍眼肉,山林裡的柴燒香

去殼後的龍眼肉呈現透亮的琥珀色家
去殼後的龍眼肉呈現透亮的琥珀色家/農場提供

臺南東山區以龍眼產業聞名,清初的《諸羅縣志卷十.物產志》紀載:「樹如荔枝,果如黃彈,殼黃肉白而甘;一穗數十顆,隨荔枝而後熟,故謂之荔奴。諸羅產甚多,味比內地。」可見龍眼在當時便已是重要的作物,而龍眼鮮果保存期限短,經烘製成龍眼乾後,能耐久放並入藥用,是重要的農產加工品,在清代的《安平縣雜記》中便有「做福員肉司阜」的職業紀錄:「樹上採下,以火焙之,去殼與核者,名曰福員肉。」可見製作龍眼乾已是十分成熟且蓬勃的產業,於十九世紀初便有專營龍眼乾買賣的「福員郊」商會組織,顯示龍眼乾貿易甚至從臺灣供應至唐山,再轉銷出口。

東山區淺山地帶過去即是西拉雅族的生活區,林紹俸便是世居於此的平埔族:「你看這裡的地名就叫『番仔厝』。」他從小就看祖父輩們種植龍眼,但都不是當水果吃,產季一到便是直接採摘送入「焙灶」烘乾。

他介紹著山坡上一望無際的龍眼樹,偶有幾棵特別高聳的老樹,他說:過去龍眼樹都是放任生長,枝繁葉茂產量豐,高度更可達十多公尺,因此採摘的工人都必須攀樹爬高,才能折取結實累累的龍眼,但每年都還是有因為採龍眼而發生意外的事件傳出。隨著農業科技改善與從業的人數大幅減少,現在的龍眼樹多已矮化至三公尺左右的高度,雖然產量因此減少,但便於施藥與照顧,更大大降低採果風險。

搖龍眼花家。農場提供
搖龍眼花家/農場提供

龍眼乾產業的另一特色,便是「焙灶」(當地稱作「焙灶寮」或「寮仔」)都是設置在住家旁,如果是設置在龍眼林中,那也會搭一座小工寮作為短期居所。產季一到,採收工人便是從早到晚忙著採果、剪枝,而焙灶內的溫度一開始便必須維持約攝氏八十度,依據烘乾程度不同,逐漸降低烘培溫度,平均每兩至三小時要添柴保溫,幾個小時便要翻動灶床上的龍眼使之均勻受熱,如此連續六天才能烘好一批「殼仔」(意即帶殼的龍眼乾),因此焙灶蓋在住家旁便是為了夜間能持續看顧。

焙灶依地形地勢而挖設,分為上方的灶床與下方的進柴窯口,烘製時以砍下的龍眼木、荔枝木為薪柴,當焚燒柴火產生熱度,便會產生熱對流,從窯口自然進風將熱氣燻煙往上送至灶床,雖著溫度升高烘乾龍眼水分,也將柴燒的香氣以六天五夜的時間薰入龍眼肉裡,這也是「電燒」、「瓦斯燒」的龍眼乾總是少一味迷人香氣的原因。

焙灶進柴窯口
焙灶進柴窯口/陳文彥攝

也因為烘製龍眼是繁瑣且慎重的工作,每到產季開工,便要先在果園祭拜山神、地祗類的地方神靈才能開始採收;每年焙灶啟用,也要先「拜寮」後才能起火燃柴開始烘製。在最後一批龍眼乾完成後,依然要「謝寮」才算圓滿整個產季任務。這些儀式的祭品並無特別規定,通常就是簡單的餅乾糖果、汽水飲料,除了祈求工作平安順利與豐收,祭品也能讓辛苦的工人們在休息時作為充飢的點心與涼水。

產季開工的簡單祭品家。農場提供
產季開工的簡單祭品家/農場提供

用一袋茶包,鎖住春天的甜蜜香氣

紹俸的老婆—曾心怡,老家位於白河區的關子嶺,與紹俸生長的東山被「龜重溪」、「六重溪」分隔成兩個山頭。心怡的母親與外婆住在三百年歷史的大仙寺鄰旁,一直在寺前販賣山產為業,故與寺院中的僧眾往來密切,龍眼花茶便是昔日大仙寺的師父教授技法,以風乾的龍眼花與砂糖拌炒,用以供佛與日常飲用,也成為小店的特色商品。心怡與紹俸原先在高雄工作十數年,2017年搬回東山經營龍眼產業後,發現溪谷之隔的白河與東山,一樣的龍眼產業,但東山卻沒有龍眼花茶,而這卻是她自小就喝慣的飲料,因此萌生了推廣龍眼花茶的想法。

龍眼花季約從三月底到五月初,且雄花的花期早於雌花,因此花季一到,便在樹下鋪設布墊或網篩,將枝上已開的雄花搖落,留下雌花結果。這樣的場景一如綺君的〈桂花雨〉,而筆者早年於大仙寺也是見師父以同樣的方式採摘寺中的桂花製茶,數年後才知原來也有以龍眼花製茶。

龍眼雄花特徵是外張突出的花藥,圓珠狀為尚未綻開的雌花吳常榮攝
龍眼雄花特徵是外張突出的花藥,圓珠狀為尚未綻開的雌花/吳常榮攝

根據傳說,龍眼花茶的由來是百年前有位福建僧人雲遊至此,見當地龍眼開花繁茂,便教導居民取花炒糖,成為供佛的香茶。若是照大仙寺沿革,開山的參徹禪師的確是明末清初自福建鼓山抵台,受陳永華之請,於今日六甲赤山龍湖巖弘法,是臺灣「觀音巖」信仰之肇始。數十年後參徹禪師雲遊於白河關仔嶺,並於「仙草埔」一帶結廬靜修,此廬便為大仙寺之前身。照這個歷史脈絡推演,當時指導製作龍眼花茶的「福建僧人」,的確可能是福建鼓山法脈的雲遊僧人,且龍眼乾亦是福建的重要農產,以香花製茶也是明代盛行的技術和飲料,以時代和地緣性,的確是可供探究的起源線索。

龍眼花茶的製作費時耗工,需先搖落綻放的雄花,再一一挑去萎花和枯枝,只留型態完整的鮮花。第二道工序便是日光凋萎,因為龍眼花的含蜜量高,需透過日曬降低龍眼花的含水量,避免發霉腐壞。在經過數日的曝曬後,心怡會用經驗判斷乾燥程度是否已經適合進行炒製,隨後便會選用臺糖的本土二砂開始拌炒,龍眼花便會被砂糖均勻包覆,蜜香隨著炒糖的熱度釋出,被砂糖吸附保存,因此泡出的龍眼花茶,都充滿了清雅的龍眼蜜香。近年重視減糖養生,心怡也將糖的比例大量降低,另有純龍眼花的無糖茶包,只有蜜香沒有負擔與咖啡因的刺激,彷彿將整個東山的春天香氣,都濃縮在一杯澄黃清透的茶水裡。

翻炒龍眼花茶吳常榮攝
翻炒龍眼花茶/吳常榮攝

每一百斤的龍眼,製成龍眼乾後大概只剩三十斤,失重的是蒸散的水分,但投入的卻是產季時的大量人力與不眠不休的烘製時間;過去受到盤商價格與農人的觀念影響,龍眼乾的產地批發價格低廉到可謂剝削;近年因為農業政策與特色農產的重視、加上農業技術的更新與網路的便利,讓新一代的農人可以有更好的行銷管道與價格,紹俸與心怡也因此成立了「家。農場」品牌,藉由網路與市集活動,將自產的龍眼乾與龍眼花茶推廣出去,這也讓家鄉的老農很好奇,為什麼時常會看見他們夫婦忙著出貨,白天跑郵局,晚上去便利商店,但是買貨的客人都不知道在哪裡?而開花前有荔枝椿象的蟲害,花季與產季如果遇雨,鮮花便會被打落,鮮果也會裂壞。從事採摘的工人年紀大概是五十至七十五歲之間,可見從業人口老化與減少,是這個產業的現實狀況,也是臺灣許多傳統產業的進行式。

註:常見的龍眼乾品種有韌蒂、紅殼、粉殼三種,韌蒂果實最大,賣相最好。紅殼果實略小於韌蒂,特色在於果肉帶有脆度。粉殼結果量最高,是市售龍眼肉的大宗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

陳 文彥

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,曾任人間福報雙園讀報教育專員、遠景出版社及《鹽分地帶》文學雜誌編輯群、新營社區大學專案人員及講師、中小學校園多元課程教師、臺南市街頭藝人(視覺創意類),現經營博德山房藝文工作室網路粉專,從事傳統工藝、地方書寫、文化踏查、編輯彩繪、校園課程規劃等工作。

訂閱

訂閱台南通電子報,隨時隨地掌握在地情報

訂閱服務確認

已發送 Email 驗證信給你,請點擊信件連結以完成訂閱程序

訂閱失敗

暫時無法接受訂閱,請稍候重新嘗試
Cat

TAINAN TONE 正在徵文中,我們想要讓好的東西讓更多人看見!
只要是跟台南在地相關的文章,都非常歡迎向我們投稿

我要投稿

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服務與內容,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。若您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相關隱私權政策資訊,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及安全政策宣示

keyboard_arrow_u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