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鳥琴弦社的伍明智先生,伍大哥從事大中小提琴的手工製作已經數十年了,在台灣很少有手工做小提琴的師傅,又特別是提琴這類的西洋樂器,隱身於傳統農業區的伍大哥,十足引起了大家的興趣。
62歲的伍明智,國小畢業後就被介紹去台北的樂器工廠學藝,已經有40餘年製琴經驗。台灣在6、70 年代,製作手工提琴的學徒很多,每個人負責不同部位,最後再拼裝成一把完整的琴。伍明智一開始學習的便是頂端的琴頭,之後再學習其他如琴身、琴軫的製作,直到能夠獨力完成一把琴的製作才算出師。
伍大哥的從事製作提琴的工作已超過三十年,為了照顧年邁的母親而返鄉定居,在以農業為主的東山,製琴的收入並不穩定,因此他也曾短暫離開製琴業投入農務生產,但還是重新回到工作台裁製提琴,相信製琴依然是他快樂的成就領域。
拜訪過程裡,大夥們除了好奇伍大哥的經歷外,也對製琴相關知識興趣濃厚,提出各種問:怎樣的木材適合製琴?博物館中的百萬名琴是真的有那樣的價值嗎?
大哥笑說琴的材質通常是選用外國進口的「雲杉」或「楓木」,並不是要越堅固或是越名貴的木材來做琴才會動聽,而是要軟硬適中的木材,才能產生最佳的共鳴而發出清亮的聲音。
而琴的製作人很重要,每位匠師的經驗都會影響一把琴的表現,而產地跟年代都會影響價格,博物館中收藏的琴都是歐洲著名的匠師製作,經過名家演奏與無數歲月的洗鍊,種種因素讓共鳴的音色更為動人,這些都是名琴的身價由來。
很幸運,我們有機會接觸到伍大哥,一窺小提琴製琴師的內心世界,也相信未來,社區裡會有更多的故事等我們去挖掘。
伍明智的「天鳥絃樂工藝坊」位於台南東山區,沒有任何招牌,外觀是間隱身於巷弄間的不起眼民宅,只有門口堆疊幾塊木材,屋角懸掛兩把小提琴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